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抑制光合作用,杂草不能制造新的养分,消耗掉贮存的养分以后便“饥饿”而死;
二是破坏呼吸作用,抑制呼吸作用过程中的电子传递和能量转移,使呼吸成为无用的消耗,杂草终因缺乏能量,体内各种生理生化过程无法进行而导致死亡;
三是干扰杂草激素的作用,打破了原有杂草激素的平衡,扰乱了杂草的生长和发育,导致杂草扭曲畸形。
同时,由于干扰了杂草的正常生理代谢过程,使之产生一系列代谢紊乱的症状,严重时便使杂草全株枯死;
四是干扰核酸代谢和蛋白质的合成,酶的合成受阻,细胞不能正常分裂,杂草的生长发育和代谢活动发生变异,生长停滞,杂草畸形,最终死亡。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五章,也是老子直接讲述治国道理的一章。
这里的“天地”与“圣人”的不仁,不用怀疑,它的含义就是“仁德”、“仁善”,就是在讲天地和圣人都是不仁德的。
但是,如果要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就必须知道道家为什么会说天地和圣人在道家的眼中是什么样的事物。
01
道家观念:圣人与天地合其德
在道家的眼中,天地是最为公正的,对待万物都是顺应其固有的规律。
比如,羊是要吃草的。天地不会因为羊这个物种要吃草就创造出来草,同样也不会因为草会被羊吃掉就去改变羊吃草的习惯。
也就是说,草和羊这两种在天地眼中是同等地位的。
这就是所谓的“天地不仁”。
下一句里提到的“圣人”要区别于儒家所谓的道德上的“圣人”,而指的是像黄帝、尧、舜一样的上古先贤。
道家认为,圣人是秉天地之德而产生的,是把天地的德行看透了才成为的圣人。所以,圣人和天地一样也是“不仁”的,他们不会因为贫苦百姓遭受了苦难就去救助,同样也不会因为富足的百姓享受生活而去谴责。他会引导贫苦的百姓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富足的生活,也会通过引导富足的百姓觉醒其节俭的意志。
这就是所谓的“圣人不仁”。
“刍狗”是两个词,“刍”即是喂食牲口的草料;“狗”即是为人提供肉食的动物。
在这两句话里,运用了互文的手法,其实是兽食刍,人食狗,和“秦时明月汉时关”一个道理。
02
道家为什么会反对主动的“仁”
提倡“仁义”的是儒家,道家曾经多次反对儒家的这种理念,因为它认为,最好的美德其实是不必宣扬的,因为它本身就存在,而不是因为儒家设立了标准才出现。
这就是记载于《道德经》第三十八章的内容: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老子其实在讲述一个道理,真正的德行是发自内心的尊崇,而不是外在强制的要求。如果靠着外力的约束形成了道德,那么就一定是因为道德本身出现了问题。
在《道德经》第二章里有这样一句话: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就是在讲当人们知道了什么是“美”的时候,就一定是因为有“不美”的事物出现了,都知道什么是“善”的时候,那一定就是因为有“不善”的现象出现了。
所以,像儒家所提倡的那样,通过主动的“仁”来约束社会,那一定是因为社会已经出现了“不仁”的现象。
这就是为什么道家所认为的天地和圣人都应该是“不仁”的。
03
“仁”会导致什么后果?
就像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风雨的洗礼,通过圣人“仁”的帮助,那么必然会使得百姓有了依赖感,他们就失去了自我拼搏的精神和继续向前的能力。当有一天圣人不在以“仁”来帮助他们的时候,他们的毁灭就是必然的。
这就是所谓的:
仁者必造利施化,有恩有为……若慧由己树,未足任也。
而道家所倡导的“无为”正是在这一考虑下树立的。
不要对事物的发展做太多的人为干预,否则只能出现一时的便利,实际上是有无穷的害处。
道教治国的思想一直是这种顺应自然的态度,反对像儒家一样积极干预的做法,倡导回到“小国寡民”、“无为而治”的状态中去。而希冀社会人心自我净化的想法过于天真,所以在治国理政的方面一败涂地。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