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本质上和节目休息时间播放硬广没两样,可以理解。至于能不能接受,得看广告时间有多长,以及有没有明确的“广告”标识。
先来看一则2011年的旧闻,截图来源央视网。您先别下结论,文末咱再聊聊。
为啥说没两样呢?
硬广的作用原理就是刻意打断观众思路。比方说你正在看一位歌手卖力演唱,副歌刚过突然显示“回来之后更精彩”,还未等你反应过来就切到“1亿两千万柔光五摄微波炉,会做饭的你最美……”的广告,然后画面很炫,很多特效,还有明星捧着微波炉在那自拍。
先不管有没有这样的微波炉,那一连串的形容词已经被硬塞到脑子里了。
如此简单粗暴的逻辑,在传媒业盛行了大几十年。但现在商品丰富程度已远非上个世纪可比,如果一个广告只是让观众记住,而不是产生好感,观众也不愿意花钱。
所以有钱的广告主多是软硬兼施,例如在传统媒体上用硬广,在新媒体上用软广,并且逐步向后者倾斜。
因此广告主在电视媒体上的投入还在逐年缩减。大台尚且拼命给电视剧注水制造广告时间,中小台、地方台更不用说了。
大概十几年前,我还在老家读书,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是每天看晚间新闻,大概在20~25分钟的时候会突然切到广告。有时主持人一句话都没说完,画面就变了,当时还以为我家电视坏了。
现在想起来简直不能忍。当然,现在的电视台规模再小也不敢这样玩,但营收压力越来越大,难保不会想出其他“高招”。
比方说全天轮播广告,插一两部电视剧。短期内的确能大幅增加广告时间。但随着收视率暴跌,投放单价也会惨不忍睹,于是恶性循环。
扯远了,回头说说开头那一则消息。那两个有下划线的“没两样”,其实是一个小把戏,相当于电视剧/节目暂停插广告,利用观众/读者对下文的期待,强迫他们看完广告/消息。
其实我完全可以把它当成一个论据放在后面,但为了展现率偏要把它放在一个奇怪的地方。
这样的把戏,您觉得能接受不?
暂且不论有关规定的细节,单纯从一个观众的角度看,我能接受节目中插广告,前提如文首所言,即必须有显眼的“广告”标识,时长不要超过节目的5%。
当然,每个人对广告的忍耐程度不一样,如果有人完全不能接受广告,也是可以理解的。
挺好的。
在各类文化传媒机构从事创意、策划等工作;在党政机关从事宣传、公共传播等工作;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公关、广告与品牌传播等工作;执行与媒介技术发展相适应的广告设计与编排工作等,毕业后可在新闻媒介广告部门、广告公司、市场调查及信息咨询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从事广告经营管理、广告策划创意和设计制作、市场营销策划及市场调查分析工作等等。